寒假期间,医学技术学院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团中央“返家乡”社会实践号召,组建“医”起救护、“医”起追寻两大实践团队,58支志愿分队分赴山东、河北、河南等10余个省市乡村社区开展急救科普与红色教育。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技术、口腔医学技术、药学等专业学子发挥专业优势,守护群众健康,用赤诚之心追寻红色印记,在寒冬大地上燃起青春之火。
应时代之需:双线并行显担当。在健康中国战略与爱国主义教育双重背景下,医学技术学院创新构建“专业+思政”实践育人体系,旨在实现专业技能提升与思想政治教育。“医”起救护实践队由专业指导教师对志愿者们开展急救知识及特色课程培训,重点强化心肺复苏、创伤包扎、海姆立克急救等10项实操技能;“医”起追寻实践队则实地调研红色教育基地,系统学习地方革命史、访谈技巧等特色课程,确保实践活动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思想温度。通过两大实践团队的系列活动,将卫生健康事业、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复兴伟业紧密连接,这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和题中之义。
铸生命防线:急救科普进万家。“手臂伸直,掌根用力!”在滨州黄河新村村委会,“医”起救护团队创新“沉浸式科普”模式,实践团队用滨州方言演绎《黄金四分钟》情景剧,以“赶集遇心梗”的真实场景引发共鸣;设计“小小急救员”角色扮演游戏,孩子们通过解救“糖果卡喉”的模拟人,在欢笑声中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一位留守儿童兴奋地说:“我教会了爷爷奶奶怎么拍背救命!”据统计,团队累计开展急救培训217场次,覆盖1.2万群众,发放的1万余份急救单页成为家庭健康“口袋指南”。
传红色薪火:行走课堂育新人。“医”起追寻团队创新“五个一”实践模式,即走访一处红色遗址、整理一个英烈故事、开展一场主题宣讲、服务一位革命前辈、撰写一篇思想报告。临沂分队走进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参观孟良崮战役遗址,感悟“两战圣地,红色沂蒙”的革命精神;滨州分队探访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在怀周祠、村史馆等地深入了解杨柳雪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奋斗史,积极宣传该村在盐碱地上连续七年实现粮棉“双高产、双贡献”的奇迹故事,带领多个社区群众感悟周恩来总理赞誉的“全国棉区一面红旗”精神,激励青年一代赓续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
绽青春之花:知行合一谱新篇。医学技术学院青年学子们执“实践”之笔,泼墨“青春”之卷,实现了育人成效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学生自主设计的急救知识宣传单页简洁实用,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群众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了实用的急救技能,不仅提升了健康安全意识,更在突发情况面前能够沉着应对、科学施救,为守护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李同学在服务日志中写道:“当看到老乡们认真练习胸外按压的样子,我真正懂得了白衣天使的含义”。医学技术学院未来将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健康监测、“用牙用眼”知识科普、红色讲解等常态化实践活动,让社会“大思政课”、“行走的课堂”更加深入人心。
时代向前,青年向上。医学技术学院学子用“听诊器”倾听民生脉搏,用“显微镜”观察历史细节,让青春在技能报国与红色传承中灼灼生辉。这场冬日的实践长卷,不仅描绘了基层健康防护网的生动图景,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刻写下“精术济世,厚德载医”的青春注脚。未来,医学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内涵,让更多白衣学子在服务人民中绽放绚丽芳华!










